我国蜂产品质最安全问题及对策

养蜂业是我国的一项传统产业,它的存在与发展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大量具有高营养价值的蜂产品,而且为我国农村产业的发展和农民的脱贫致富开辟了道路,对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作物产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出口创汇,做山了重要的页献。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和天然保健产品的理解和尚,加上消费水平的提高,国内外蜂产品需求量不断增加,促进了蜂业的繁荣和发展.但通过农业部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近年来对蜂产品市场质量安全状况的普查和分析发现,我国蜂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虽有所改善,但仍较突出.主要表现为峰产品总体不合格率高,产品造假、搀假现象严重、造假手段翻新,农兽药残留检出率仍然较高。

(吴黎明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

一、我国蜂产品的质量安全状况

1、蜂蜜、蜂王浆的主要理化指标

(1)蜂蜜中葡萄轴、果糖、蔗糖含量

葡萄糖和果糖是蜂蜜中最重要的两种还原糖,蜂蜜强制性标准GB18796-2005规定这两种还原糖含量的总和必须≥60%。近几年,蜂蜜葡萄糖和果糖含量的合格率直保持在90%左右,且大多数不合格样品的麦芽糖含量较高,也就是人为掺加了麦芽糖的蜂蜜。

蔗糖超标率也可被认为是蜂蜜掺加蔗糖的一个指标。日前,蜂蜜中检出蔗糖超标的现象己不太多见,超标率基本在5%以下。说明在蜂蜜中掺加蔗糖的情况已经不多见:

(2)蜂蜜淀粉酶值含量

淀粉酶值是衡量蜂蜜贮存时间和贮存、加工过程中是否过度受热的重要品质指标:据2008年市售蜂蜜的淀粉酶值分析结果,其不合格率约为15%,与往年持平。

(3)蜂王浆的10-HDA和蛋白质含量检测结果

10-HDA是峰王浆中特有的一种脂肪曦,一直被认为是衡量蜂王浆质量的重要指标,标准规定含量≥1.8%为优等品,≥1.4%为合格品,<1.4%为不合格品.而蛋白质含量也可以用来衡量蜂王浆的品质,是日前蜂王浆国家强制性标准的一个重要指标,其含量限值为11%-16%之间.分析表明,我国蜂工浆中10-HDA含量的不合格率还是较高,约有10%,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蜂王浆的10-HDA含量低丁1.0%,通低丁正常水平:而10-HDA含量≥1.8%的王浆优等品约占15%左右。

蜂王浆蛋白质含量高低也是评价其品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分析表明,我国的蜂王浆样品蛋白质含量几乎没有低于11%的,但也确实有部分样品的蛋白质含量高于16%,依据蜂王浆国家标准GB9697-2008的规定,蛋白质含量高丁16%的样品均应被认定为不合格样品:

2、蜂蜜掺假现象

针对我国市场上标注为“蜂蜜“的样品的检测结果表明:2008年蜂蜜碳-4植物糖含量不合格率并不太高,但高果糖淀粉糖浆阳性率远高于碳-4植物糖含量不合格率。由于碳-4植物检测方法是蜂蜜强制性国家标准(GB18796-2005)的裁方法,这个指标被用来衡量蜂蜜是否掺假。因此:按照现行标准,蜂蜜的渗假率不高,但这与事实是有差距的。

3、“蜜汁”、“蜜膏"等蜂蜜制品泛溢

现行蜂蜜标准关于蜂蜜产品名称和产品标识规定的不完善,使人量的”蜜膏“、"蜜汁"等蜂蜜制品在市场上出现,现行蜂蜜标准间接成为了这类产品的保护伞,使其成为了合法销售的产品,严重冲击了正常的蜂蜜产品销秩序.

所谓"蜜膏"、“蜜汁",实际上是企业在蜂蜜中掺加大量的糖浆等物质,利用消费者认识不足和现有标准的空子,以合法的方式销售的掺加了其他物质的蜂蜜制品.销售这些蜂蜜制品,企业不但能获得高额利润,而且由于不受标准限制,经营风险很低.

据在北京及同边省份的部分超市调查发现,“蜜膏”、”蜜汁"等峰蜜制品已经达到泛滥的程度:大部分经营蜂蜜产品的企业同时销售蜂蜜制品,也就是将一些不合格的蜜贴上"宝膏"等标签加以销售:一些企业至根本不经营蜂蜜,而只销售这种没有标准限制的蜂蜜制品;一些企业同样的产品在监管较严的北京市场标注为“蜂蜜膏”,而在监管较松的地方却以“蜂蜜”山售:

这表面上是蜂蜜及其产品的销售问题,但实际上将会对未来的养蜂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已经到了非治不可的程度。原因在于,企业受到蜂蜜制品高额利和低经营风险的诱惑,加上消费者不可能对蜂蜜有很深的了解(一些消费者甚至认为蜂蜜制品更好),企业会增加蜂蜜制品的经营力度而减少对纯蜂蜜的经营和依赖,造成蜂蜜的收购价格下降,打击专业和诚实养蜂者的积极性,进而给行业造成毁灭性打击.

4、产品的污染问题

蜂产品污染问题比较严重.主要有:

药物残留问题:主要是蜂蜜和蜂工浆中的各种兽药残留,蜂胶中的农、兽药残留;

重金属含量超标现象:主要为蜂胶中的铅、砷、汞等重金属超标,以及蜂蜜中的铁含量超标:

微生物的介入污染:主要为花粉的霉菌污染。

5、蜂胶掺假现象

通常全国年产蜂胶大约在300多吨,日前,蜂胶的销售量远远大于生产量,这其中大量的杨树胶充当蜂胶,制成蜂胶软胶囊、降胶片剂或其他蜂胶制品销售。

二、蜂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成因分析

1、蜂蜜品质指标合格率保持稳定

葡萄糖和果糖含最是蜂蜜国家标准的强制性指标,近儿年,葡萄糖和果糖含最的合格率均保持在恒定水平。这是山于蜂蜜强制性国家标准已经实施多年,多数企业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个指标的重要性,并具有独立检测的能力,在收购蜂蜜时进行了严格控制。

淀粉酶值是蜂蜜的重要品质指标之一,是衡最蜂蜜新鲜程度和加工过程是香过度受热的重要指标,由于我国现在蜂蜜供需不平衡,加上峰农素有生产含水量高的不成熟蜜的习惯,企业收购原料蜂蜜为了满足国家标准和利于贮存、销售的需要,必须对峰蜜进行浓缩加T..为了缩短加工时间、减少成本,企业有时将加工温度调至控制温度之上,造成淀粉酶值下降,不合格率较高。加上部分企业为了获取最大利润,积压蜂蜜,而蜂蜜贮存时间过长也会造成淀粉酶值下降。也有部分掺假蜂蜜的淀粉淀粉值不能达到要求.

2、蜂王装品质指标合格率和优质率不高

蜂正浆中10-HDA含量是衡量蜂正浆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尽管它不能体现蜂上浆的品质和新鲜程度,但在日前缺乏对上数品质评价有效指标的情况下,10-HDA仍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王浆品质和是否掺假或从其中是出成分。2008年市件蜂十浆中10-HDA含量的不合格率为14.4%,但有部分样品的10-HDA含量低于1.0%;而10-HDA含量≥1.8%的王浆优等品的比例也不高。

造成蜂王浆中10-HDA含量不合格率较高的原因在于;一是蜂农为了增加产量,大量饲养王浆高产蜂种,并使蜜蜂超负荷分泌王浆;二是企业在贸易中为了满足出口或其它原因的需要,人为提取或添加10-HDA所数,造成部分被提出10-HDA的王浆流入了国内市场:

据最近的检测结果分析,蜂王浆样品蛋白质含量都高于11%,但也有部分样品的蛋白质含量高于16%,按照GB/T9697-2002规定,所有蜂王浆样品的蛋白质含量指标均是合格的.但依据蜂王浆国家标准GB9697-2008.蛋白质含量高于16%的样品均应被认定为不合格样品.也就是说,有部分蜂工浆样品因蛋白质指标而被判定为不合格品。我们认为,蜂王浆新国标GB9697-2008有关蛋白质含量值的合理性值得商榷.

3.蜂蜜存在掺假现象,掺假方式改变

由于蜂蜜中富含果糖.加上高果糖淀粉糖浆具有成本低、感官上不易与峰蜜区分等特点,添加高果糖淀粉糖浆一直是蜂蜜掺假的主要方式。

针对市场上标注为"蜂蜜"的样品的检测结果表明:蜂蜜假-4植物糖含量不合格率远低丁高果糖淀粉糖浆阳性率:分析原因,由于碳-4柏物糖检测方法仅能检出光合作用为碳-4途径来源的碳-4柱物(玉米或甘蔗)糖含量的测定,而对嵌-3途径来源的植物糖浆(如大米精浆)未能检出:企业和蜂蜜中间商捉住了现行国家标准的洞,大量利用碳-3途径来源的忙物糖浆(如大米糖浆)。

另外,有一些专业的糖业公司以赢利为目的,专门生产能通过国内外蜂蜜标准各项指标检测的的各利糖浆,并向终产品加工企业推销,笔者曾经见过一则推销糖浆的短信,内容几乎囊括了目前可能能作为蜂蜜掺假鉴别的指标,并号称均能规。

缺乏标准的有效约束使企业对往蜂蜜叶掺加柱浆趋之若骛,对纯蜂蜜的依赖程度严重下降,造成纯蜂蜜的需求量下降、价格下跌,严重打击了专业养蜂者的积极性,进而给整个行业造成毁灭性打击,也给蜜蜂授粉行业造成打击。

因此,急需开展针对蜂蜜掺假成分不断变换的新检测方法研究,并对我国蜂蜜标准进行修订和完善.

4、蜂蜜制品泛滥目前,几乎所有的蜂蜜制品都以混淆或迷惑消费者的感觉进行销售的,如"洋槐蜂蜜膏”、“蜜宝”、”老年蜂蜜膏”、"蜂宝等,无论是标签外形,还是商品名称,都给消费者以"蜂蜜”的感觉,而且,蜂蜜制品通常是与蜂蜜摆在一个货架上进行销售的.因为蜂蜜制品大多是掺加了各类糖浆的,有的蜂蜜含量很少甚至没有,一旦脱离蜂蜜这个概念将没有消费市场。也就是说,降蜜制品泛滥的主要因素在丁企业受巨额利润的诱惑以及监管体系和标准的缺失。

5、兽药残留现象较为严重造成蜂产品中兽药残留较为严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可以分为:

(1)我国的蜂场普遍规模小,生产方式落后,技术水平低,蜂病防治措旅力度不够,生产源头管理难:生产技术和防病技术由师徒传承,素质偏低,缺乏控制药物残留的意识。

(2)对生产第一线养蜂生产者的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方面薄羽。目前,我国现行的技术推广单位和行业管理部门,对生产源头缺乏相应的养蜂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致使养蜂人不能有效地掌握产品标准、生产规程、用药规范、饲养标准等相应专业知识,从源头上不能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部分养蜂员山于专业知识和有关标准的了解不足,适成了乱用药现象。

(3)过度生产现象严重.一些蜂农,儿其是饲养浆蜂的养蜂户,过度利用蜜蜂资源进行生产,造成蜜蜂过度劳累,体质下降而造成病害,不得不依靠药物治疗,从而造成蜂产品中兽药残留。

(4)蜜蜂疫病防治体系缺陷,蜂病防治水平低,缺少专门为蜂农服务的防疫力量.日前.我国基层牧兽医站在普及推广蜂病防治技术方面尚有很大差距,可以说不管蜂病防治。兽药店一般不卖药,传统上足蜂农白已给蜂群诊断、用药、治疗,而且主要依靠养蜂科教书及专业养蜂刊物或者听师傅传授,对蜂病用药缺乏基本常识和专业防治技术,错误认为抗生素药物是治疗蜂病的万能药,甚至还有许多蜂农不知道国家已颁布禁用氯霉素等药物的规定,蜂群常年不断用药,从而使蜂产品抗生素残留超标。

(5)生产和流通领域中有部分蜂药中可能含有过量抗生素或违禁药物:生产、加工用具,(包括蜜蜂巢牌、蜂箱)受到抗生素污染和积。

(6)出口厂家为了满足蜂蜜、蜂王浆进口国兽药残留标准的要求,将兽药残留低的产品大量出口,而抗生素残留超标的蜂产品大量流向国内市场,这与原料蜂蜜监控巾发现的氯霉素和链霉素超标率相对较低的现象是一致的。

三、解决我国蜂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我国蜂产品仍存在较大的质取安全问题,儿其是农兽药残留问题仍较灾山,应该深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加以解决,为此,我们提山以下建议:

1、加大蜂业的组织化规模

积极倡导产供销联合,推行"小规模、人群体"思路,人力发展以蜂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养蜂合作社和养蜂大户等为土体的蜂业联合伝,发展订单蜂业,走"公司+蜂农”或"公司+合作礼+蜂农”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减少生产的盲日性,提高产品质量安全,增加经济效益.龙头企业应肩负起蜂产品质量安全的责任,应该为蜂农服务.组织蜂农培训、蜂用兽药的统一采购和应用、养蜂基地建设、残留监控检测和源体系建立等,逐步实现从四头到餐桌的蜂产品质量安全的全程管理。“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因此,应该发挥行业协会和学会组织的作用,采用各种形式,大力宣贯与蜂产品质量相关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等,提高行业诚信自律意识和标准化水平。

2、实施蜂产品全过程产品质量控制和潮源管理

(1)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包括产地管理,蜂种选育和利用,蜂病诊断和蜂场月药的规范,严格休药期管理,生产用具管理和以优质优价鼓励蜂农生产优质产品,建立原料基地等;

(2)加工过程质量控制:加强原料、半成晶和成品的质量检验,防止加工设备和辅料造成二次污染,按照标准程序生产、加工和包装产品等;

(3)流通环节质量控制:注意包装的完好性和保质期,严格保存条件等。

3、开展完善蜂蜜和蜂王浆国家标准的前期研究和针对性检测方法研究,及时修订标准山于现行的蜂蜜国家标准的参假的检测方法和仲裁方法均为碳-4植物糖检测,而这种方法在检测碳-3途径的植物的糖浆方面仍然有缺陷,未能完全检出。正是因为这种缺陷,H前已有国外进口商要求峰蜜必须双符合,即同时满足高果糖淀粉糖浆检测阴性和-4植物糖符合要求.现行国家标准在对蜂蜜掺假的制约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有必要进行完善。

蜂王浆的国家标准规定的优等品、合格二级品区分标准和蛋白质含量的上限似有不合理的可能,建议进行大量样品测试确定范并展开充分调研。

蜂胶的国家和行业标准日前的主要指标为黄酮类化合物,利用这一指标无法对蜂胶的真伪做出有效判断,建议开展蜂胶真伪鉴别的针对性研究。

在此基础上及时对蜂产品标准,尤其是一些强制性标准和条款进行合理件论证和修改。

4、开展蜂药的专项调查蜂蜜中抗生素残留肯定与蜂群用药相关,但现在几乎所有的蜂药生产者都标称自己的蜂药是高效低残留的。蜂蜜中诸如氯霉素这类不易降解的、不许或限制使用的抗生素残留的来源是否于蜂药有关,十分有必要进行一次关于蜂药的专项调查,使蜂农用药有素可依:

5、加大生产和流通领域监管措施和力度

完善各省峰业管理机构及其职能,在生产的各个环节加大对检测的投资力度,从原料到成品每个环节层层严格把关,可避免大最的有质量安全问题的蜂产品在市场流通。在流通领域的山政府部门和检测机构配合,加大监控和处罚力度,

6、加强蜂产品质量认证宜传和推行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认证和应用管理工作。

7、开展科普工作,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应根据各地区生产、加工和经营各个环节中从业人员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和科学技术培训工作.充分利用各种宜传媒介和专家力量,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工作,逐步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水准,文化素质和生产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

 

  • 新渔公众号
  • 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 新渔商城
  • 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