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胶酚类化合物缓解高脂饮食诱导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效果及机制研究进展 !

蜂胶是由西方蜜蜂工蜂采集植物树脂等分泌物,与其上颚腺、蜡腺等分泌物混合而形成的胶黏性物质。根据蜂胶植物来源的不同,蜂胶可分为杨属型、酒神菊花属型、克鲁西属型、血桐属型和地中海属型。蜂胶成分丰富且复杂,其主要化学成分为黄酮类、酚酸类和萜烯类化合物,因而其具有广泛而独特的生物学活性。蜂胶药用历史悠久,最早记录于2000多年前的《动物志》,多国药典均有关于蜂胶的药用记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蜂胶作为药食同源滋补品,其味苦、性寒、归脾、胃经,具有补虚弱,化浊脂,止消渴等功效,可用于体虚早衰,高脂血症,消渴等症状。蜂胶还具有抗菌、抗氧化、抗炎和调节免疫等活性。因此,蜂胶被广泛应用在食品、药品和化妆品等领域。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是指非酒精及其他明确因素所致脂质变性的获得性慢性肝损伤。由于人们日常高热量的饮食方式和久坐不动等生活方式,NAFLD逐渐成为慢性肝病的主要原因。疾病全球患病率约为24%,南美洲和中东的患病率最高,其次是亚洲地区。NAFLD发病机制复杂,其病理生理学及其疾病严重程度与患者的遗传、代谢综合征(如,Ⅱ型糖尿病、高脂血症)和环境、行为等因素相关。目前尚无用于NAFLD治疗的特效药物。调整饮食、增强锻炼等改变生活方式的治疗方式存在依从性差、效果温和、易反弹的局限性。因此安全性高、具有靶向性的天然产物逐渐成为药物开发的选择。

蜂胶的500多种化合物中,酚类化合物作为主要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炎等活性,这些活性在抗糖尿病、抗癌、缓解肝损伤等疾病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调节新陈代谢、脂质紊乱、细胞应激、细胞凋亡等方面。现有研究表明,蜂胶对NAFLD血脂异常、肝损伤、炎症等症状具有缓解作用。但是,蜂胶及其酚类化合物缓解NAFLD的作用效果及机制的研究进展未见报道。因此,本文首先介绍了蜂胶中酚类化合物组成,从高脂日粮诱导NAFLD角度出发,进一步探讨蜂胶提取物及其酚类化合物缓解NAFLD的作用效果及其机制,以期为研发蜂胶深加工产品提供新思路,并为NAFLD疾病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1 蜂胶酚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

酚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是植物生长过程中的次生代谢产物,在自然界广泛存在。根据碳链骨架可分为类黄酮、酚酸、木脂素和芪类等,其中酚胺、精胺、亚精胺等属于酚类衍生物。蜂胶富含丰富的酚类化合物,其中含量较多的组分为黄酮类和酚酸类。

1.1 黄酮类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由两个苯环和一个杂环组成的低分子化合物,以C6-C3-C6为基本骨架。黄酮类化合物是蜂胶的主要功效成分,对蜂胶的特殊药理活性产生影响,因此根据蜂胶国家标准GB/T24283-2018《蜂胶》中规定,将黄酮类化合物作为蜂胶质量评价及功效成分指标。蜂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可分为黄酮和黄酮醇类化合物,如白杨素、木犀草素等;异黄酮化合物,如槲皮素、高良姜素等;二氢黄酮类化合物,如柚皮素、乔松素等。

1.2 酚酸类

酚酸类化合物是一类苯环上有多个酚羟基和羧基的芳香类化合物。目前,已从蜂胶中鉴定出一百多种酚酸类化合物。蜂胶中的酚酸类化合物根据其结构可分为C6-C1型和C6-C3型。C6-C1型以苯甲酸为基本骨架,如没食子酸、原儿茶酸等;C6-C3型以肉桂酸为基本骨架,如咖啡酸、阿魏酸等。由于酚酸类化合物中的酚羟基是氢的给予体,对自由基具有明显的清除作用,因此酚酸类化合物是一类良好的抗氧化剂。

2 蜂胶缓解NAFLD的作用效果

2.1 NAFLD发病机制

根据肝脂肪堆积程度以及是否有相应的炎症反应和纤维化,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可分为单纯性脂肪肝(NAFL)、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NAFL在病理上主要表现为肝脏脂质堆积,而NASH的诊断需要肝活检中存在脂质堆积、气球样变和小叶炎症。1998年,Day等首次提出“二次打击”学说解释疾病发病机制。“二次打击”学说认为,在肝脏脂质变性的基础上,氧化应激、内质网应激等因素对肝脏造成“第二次打击”,促使疾病从NAFL进展为NASH。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NAFLD的认识不断深入,人们发现胰岛素抵抗、脂肪组织代谢异常等因素都可以推动疾病的进程,因此“多重平行打击”学说更能较为全面解释疾病的发病机制。不同的发病因素平行发生并非连续,这与NAFLD患者在临床表现呈现异质性相一致。这种异质性决定了NAFLD发病机制的复杂性,由于其分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因此目前针对发病机制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肝脏脂质代谢、氧化应激、炎症反应以及肠道菌群代谢紊乱等疾病进展中的病理变化和分子靶点。肝脏脂质代谢异常导致肝脏堆积过多的脂肪酸,并导致机体氧化应激和慢性炎症,造成肝脏损伤。此外,肠道菌群代谢紊乱和有毒代谢产物会加剧肝脏代谢紊乱和疾病进展。

2.1.1 脂质变性

肝脏脂质变性是NAFLD的致病基础。肝脏作为脂质代谢的主要场所,通过调节游离脂肪酸维持肝脏脂质平衡。游离脂肪酸通过脂肪组织酯解、膳食脂肪酸吸收、从头脂肪合成(de novo lipogenesis,DNL)输送到肝脏。在肝脏中,游离脂肪酸被进一步加工成甘油三酯,并以极低密度脂蛋白运输出肝脏;或在酶催化下通过线粒体β氧化代谢供能。当脂肪酸的摄入和合成速率大于脂肪酸代谢和运输速率,以甘油三酯为主要类型的过量的脂质储存在肝脏中,肝脏发生脂质变性。甘油三酯是脂质主要最常见的肝脏脂质类型,在一定程度上可评估肝脏脂质变性程度。肝脏长期暴露在高浓度游离脂肪酸中,会产生脂毒性,造成细胞应激,触发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程序,损伤肝细胞。因此,减少脂质堆积或促进脂质代谢是改善NAFLD的有效措施。
DNL是NAFLD患者肝脏脂肪增量主要来源。DNL主要由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和脂肪酸合成酶(FAS)两种酶催化脂肪酸合成,并在转录水平上受到甾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和碳水化合物反应性元件结合蛋白(ChREBP)的调控。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s)作为脂质、葡萄糖代谢以及炎症等多个途径的关键调控因子,是NAFLD治疗的有效靶点。PPARs由三种不同的亚型(α,β/δ和γ)构成,其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激活受体α(PPARα)参与脂肪酸代谢过程,如调节脂肪酸转运、线粒体β氧化和脂肪分解等;PPARγ(PPARγ)参与脂质合成,控制脂肪细胞分化和脂肪酸摄取等过程。

2.1.2 氧化应激

氧化应激在NAFLD从单纯性脂肪变性向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的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氧化应激是指活性氧(ROS)的产生与机体抗氧化系统清除能力之间的不平衡,过量的ROS触发病理性氧化还原信号传导,造成细胞损伤。正常生理情况下,肝细胞主要通过线粒体β氧化提供能量并产生ROS,细胞内抗氧化机制可有效清除ROS,使机体氧化和抗氧化机制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抗氧化系统由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还原酶(GSH-Px)等抗氧化酶,以及谷胱甘肽、抗坏血酸(维生素 C)、视黄醇(维生素A)和生育酚(维生素E)等小分子组成。在NAFLD病理情况下,肝脏蓄积大量脂肪酸增强线粒体和过氧化物酶体中脂肪酸氧化,产生大量ROS,超过机体正常的抗氧化机制,造成细胞核和线粒体DNA损伤,以及促炎细胞因子的释放,包括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同时ROS 靶向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启动脂质过氧化,产生极强反应性的有毒产物,即丙二醛(MDA)和4-羟基-2-壬烯醛(4-HNE),破坏磷脂膜,损害细胞内细胞器,导致细胞损伤。

核因子红细胞衍生2相关因子(Nrf2)是氧化应激的转录调控因子,在氧化应激条件下,Nrf2被激活并易位到细胞核,与抗氧化反应元件(ARE)结合,增强抗氧化基因转录和翻译。所以,Nrf2-ARE通路是氧化应激反应中的关键信号通路。

2.1.3 炎症反应

肝脏炎症是进行性NAFLD(NASH)的重要标志。在NASH阶段,患者肝脏会出现肝细胞损伤和炎症,组织学特征为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弥漫性小叶浸润。长期慢性炎症是疾病进展的重要驱动力,导致NASH向肝纤维化、肝硬化发展。肝脏过量脂质堆积可诱发脂质毒性和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s)的释放,激活肝脏常驻巨噬细胞(Kupffer细胞),释放炎症信号,从而促进炎症。同时活化的Kupffer细胞通过释放趋化因子(CCL2、CCL5)募集中性粒细胞和循环单核细胞,进一步促进促炎物质的产生,触发局部炎症,加剧肝细胞损伤和炎症性坏死。研究表明,肝脏浸润于高浓度的促炎细胞因子(TNF、IL-6、IL-1β)会导致肝细胞出现气球样变、小叶炎症等NASH典型组织学特征。因此,减少肝脏促炎因子的产生,减轻肝细胞炎症浸润,是缓解肝脏损伤的有效措施。

炎症信号的传导涉及NF-κB、MAPK等炎症通路。转录因子NF-κB参与机体免疫、炎症、细胞凋亡等代谢途径。在促炎信号的刺激下,NF-κB与IκB解离,游离的NF-κB进入细胞核,进而调节炎症因子的表达。研究表明,通过抑制NF-κB可以减轻NASH炎症,改善肝损伤。

2.1.4 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参与NAFLD的发病机制,疾病的严重程度与肠道菌群功能失调相关。肠道和肝脏通过门静脉和胆道系统紧密联系,即为肠-肝轴。一方面肝脏影响肠道菌群的组成,并调节肠道屏障;另一方面,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可以调节胆汁酸和合成以及肝脏的脂质代谢。因此,NAFLD的进展影响肠道菌群稳态,而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的动态变化也会影响NAFLD的进展。近年来,肠-肝轴成为研究的热点,为NAFLD的防治提供新思路。与健康人群相比,NAFLD患者的肠道菌群多样性显著降低,且菌群组成结构发生明显改变,表现为链球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丰度升高。此外,厚壁菌门(Firmicutes)与拟杆菌门(Bacteroides)的相对丰度(F/B)比例升高,也可促进NAFLD发展。同时肠道菌群结构发生改变也会引发肠道屏障的变化,加剧NAFLD发展。NASH患者的血清和肝脏脂多糖(LPS)水平升高,表明肠道通透性与NAFLD的严重程度有关。肠道屏障受损,肠道通透性增加,细菌易位,LPS等内毒素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脏并被细胞TLR4受体识别,激活肝Kupffer细胞,导致促炎因子(TNF、IL-6、IL-1β)的分泌,造成肝脏损伤和炎症反应。肠道菌群的代谢物,如乙醇、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SCFAs)和氨基酸也被证明参与调节 NAFLD 的疾病过程,例如SCFA可以维持肠道完整性、调节脂质代谢,而乙醇促进氧化应激,损伤肝组织。

2.2 蜂胶提取物缓解NAFLD的作用和机制

2.2.1 蜂胶提取物减少脂质堆积水平

通过饲喂高脂肪饮食方式构建的NAFLD模型,已被广泛应用于蜂胶的作用效果研究。通过给高脂饮食小鼠连续饲喂蜂胶乙醇提取物,可以预防和减轻高脂肪饮食引发的小鼠体重增加和肝脏脂肪堆积,下调小鼠SREBP-1c、FAS、ACC等脂肪酸合成相关的基因表达,提示蜂胶提取物可以通过减少脂质合成改善肝脏脂质变性。进一步研究表明,蜂胶提取物还可以降低血清及肝脏中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的水平,并通过上调血清中碱性磷酸酶(ALP)、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来恢复肝脏功能,证实蜂胶乙醇提取物可降低高脂肪饮食诱导的肝脏脂质堆积。蜂胶提取物降低肝脏中TG、TC水平的作用,可能是通过下调PPARγ和SREBP-1c蛋白表达水平并上调PPARα蛋白表达水平来实现的,提示蜂胶提取物可通过调控PPAR信号通路改善高脂肪饮食诱导的脂质堆积。

2.2.2 蜂胶提取物缓解氧化应激反应

正常情况,SOD、GSH等抗氧化酶处于低水平状态,对于游离脂肪酸升高引起的氧化应激敏感,由此可评估机体氧化应激水平。蜂胶是天然的抗氧化剂,具有高抗氧化性和缓清除自由基能力。通过给高脂饮食小鼠连续饲喂蜂胶提取物2周,发现蜂胶提取物可以降低MDA水平,恢复SOD、CAT和GPx等酶水平,缓解氧化应激反应。降低肝脏TG、T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减少肝脏脂质堆积,显著降低NAFLD大鼠MDA水平,提高大鼠抗氧化能力,对NAFLD发挥保护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棕榈酸(palmitic acid,PA)诱导的人肝癌细胞(HepG2)体外实验中,中国蜂胶可增加SOD抗氧化酶活性,提高细胞总抗氧化能力,上调抗氧化/解毒基因(GSTA1、TXNRD1、NQO-1)的表达。在基因和蛋白水平,蜂胶增加Nrf2表达量,并以剂量依赖的方式增加Nrf2调控的常见ARE反应酶HO-1基因表达。表明蜂胶可能通过激活Nrf2/HO-1信号通路,减轻氧化应激反应,保护肝细胞免受棕榈酸诱导的细胞损伤。

2.2.3 蜂胶提取物降低炎症水平

蜂胶作为抗炎性物质,可通过下调和抑制炎症小体和炎症信号通路及其相关炎症细胞因子发挥抗炎效果。通过给高脂小鼠饲喂蜂胶提取物,可缓解肝脏脂质变性,下调肝脏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6)的表达,在组织病理学上,蜂胶显著改善肝脏脂质变性、小叶炎症和气球样变等NASH病理学特征,表明蜂胶可能通过调节细胞炎症因子分泌,减少炎症浸润,缓解NAFLD症状。在NAFLD体外细胞模型中,中国蜂胶减少主要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8 表达,减低细胞炎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是一种急性蛋白,是炎症反应的非特异性标志物。当机体发生炎症反应,hs-CRP的表达量会迅速升高。在临床试验上评估蜂胶对NAFLD患者的疗效,发现hs-CRP浓度随着蜂胶摄入量的增加而降低,改善NAFLD患者的炎症情况,表明蜂胶是治疗NAFLD患者的有效的候选药物。

2.2.4 蜂胶提取物调节肠道菌群作用

蜂胶的主要活性成分是酚类化合物。酚类化合物在小肠中吸收率非常低,高达90%左右的酚类化合物进入结肠,并被此处的肠道微生物分解代谢为较小分子量代谢物。具有抑菌功能的酚类化合物可在一定程度上塑造肠道微生物生态群。巴西绿蜂胶可减少高脂饮食诱导的体重增加和肝脏脂质堆积,增加了拟杆菌门的丰度,降低了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和微内菌门丰度的;在属水平,增加抗肥胖和抗炎菌,如罗斯氏菌属、金氏拟杆菌和狄氏副拟杆菌 ;上调小鼠胆汁酸合成代谢水平,显著改善小鼠的肠道微生物群结构紊乱。蜂胶改变的优势细菌种属与小鼠的代谢参数密切相关,提示蜂胶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功能,间接发挥调节脂质代谢、抗炎等功效,减少肝脏损伤。蜂胶还可以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改善高脂饮食小鼠的血脂异常和肝脏脂质变性,并显著逆转长期饲喂高脂饮食造成的肠道菌群丰度和多样性降低,改善肠道微生物失调。此外,蜂胶还显著减低小鼠血浆中LPS含量,增加SCFAs(乙酸)浓度,暗示蜂胶可减少LPS的产生,增加SCFAs含量,恢复肠道屏障的完整性,帮助缓解高脂饮食引起的损伤。

3 蜂胶酚类化合物缓解NAFLD的作用和机制

3.1 咖啡酸苯乙酯

咖啡酸苯乙酯(CAPE)作为杨属型蜂胶的特征性物质,具有丰富的药理学活性,包括调节脂质、抗氧化、抗炎等。在高脂饮食诱导的NAFLD小鼠模型中,CAPE可缓解肝脏脂质变性,降低ACC1、SCD1、CD36、FASN等脂肪合成基因表达,抑制脂质合成,降低TNF-α、IL-1β、NLRP3、PAI1炎症相关基因表达,对NAFLD具有预防和治疗效果。在机制方面,CAPE通过抑制肠道产胆盐水解酶(BSH)细菌的丰度,抑制BSH活性,改变胆汁酸组成,增加肠道法尼醇X受体(FXR)竞争性拮抗剂牛磺酸-β-鼠胆酸(T-β-MCA)丰度,选择性抑制肠道FXR信号传导,减少脂毒性物质神经酰胺(Ceramide)的合成,并诱导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的释放,发挥改善NAFLD作用。CAPE是激活转录因子NF-κB的有效抑制剂。CAPE能逆转高脂饮食引起的肝脏脂质变性和胰岛素抵抗,可减少IκB失活,减少NF-κB的活化和核易位,抑制NF-κB介导的炎症信号通路,表明CAPE可通过调节NF-κB信号通路,减低炎症反应,缓解肝损伤。

3.2 阿替匹林C

阿替匹林C(Artepillin C)是巴西绿蜂胶的主要活性酚酸类化合物,研究证实其具有降血脂、降血糖、抗炎及抑制血管生成等多种药理活性。在高脂饮食小鼠中,腹腔注射阿替匹林C可降低小鼠体重和脂肪量,并且血清中的TG、TC、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C)和非酯化脂肪酸(NEFA)水平显著降低,改善小鼠血脂异常和胰岛素抵抗。在机制上,阿替匹林C被证实通过下调SREBP表达量,进而调控SREBP靶基因的肝脏mRNA水平,包括脂肪酸合成(ACC、FASN、ACL)和胆固醇(HMGCL、HMGCS)基因,减少脂质合成,改善高脂饮食引发的脂质堆积。此外,阿替匹林C可以提高肝脏氧化酶活性,改善肝脏氧化应激反应。其机制是阿替匹林C通刺激ARE与肝脏核位点结合,诱导抗氧化酶的表达量,减少氧化应激反应。

3.3 白杨素

白杨素是蜂胶的主要活性成分,也是蜂胶质量控制的重要指标之一。白杨素具有抗炎、抗高血压、抗糖尿病等多种药理活性。在高脂饮食诱导的大鼠模型中,白杨素可显著减低血清TG、TC、VLDL-C、HDL-C水平,上调肝脏AST,ALT,ALP,GGT指数,缓解脂质堆积并恢复肝功能活性。在基因水平,肝脏SREBP-1c相对表达量降低,PPARα相对表达量上调,暗示白杨素可通过调控SREBP-1c、PPARα等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量改善肝脏脂质变性。白杨素还可以降低肝脏kupffer细胞浓度以及IL-1β、TNF-α和IL-6水平,在蛋白水平上抑制炎症小体NLRP3的表达,抑制下游Caspase-1蛋白的表达,进而减少促炎因子IL-1β表达,表明白杨素发挥抗炎作用预防NAFLD。

3.4 其他酚类化合物

除上述酚类化合物外,蜂胶中其他酚类化合物也在预防和改善NAFLD方面发挥作用。在NAFLD体外模型中,蜂胶中的黄酮单体(乔松素、高良姜素、白杨素、柚皮素)可在不同程度减弱游离脂肪酸诱导的细胞内脂滴积累和ROS、MDA增加,减少IL-1β表达,改善细胞脂质堆积、氧化损伤和炎症反应,其中柚皮素综合作用效果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柚皮素激活AMPK信号通路,促进脂肪酸代谢;同时活化的AMPK信号通路抑制NF-κB信号传导,减少炎症反应。山奈酚可显著减少油酸(Oleic acid,OA)诱导的HepG2细胞中的脂质积累,进一步研究发现,山奈酚可以上调Sirt1和p-AMPK的蛋白表达水平,激活Sirt1/AMPK 信号通路,抑制SREBP-1信号传导,进而抑制下游靶基因FASN、ACC表达,减少脂质合成;同时促进脂肪酸代谢转录因子PGC1α表达,增强线粒体脂肪酸氧化能力,缓解肝脏脂质堆积。此外,在体外和体内试验均证实山奈酚可以提高HepG2细胞和肝脏IκB的水平并降低NF-κB的磷酸化,抑制NF-κB核转录水平,降低促炎因子TNFα、IL-6表达,表明山奈酚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反应预防NAFLD的发展。高良姜素可以缓解高脂饮食诱导的肝脏TG、TC水平升高,减少肝脏脂滴数量,降低ChREBP、SREBP-1c脂质合成相关蛋白表达,上调PPARα、CPT1α脂肪酸代谢基因表达,降低血清ALT、AST表达水平,改善肝脏脂肪变性。而使用自噬抑制剂3-MA,可消除高良姜素的改善效果,暗示高良姜素可能通过增强自噬发挥调控NAFLD的作用效果。补充阿魏酸高脂饮食诱导的NAFLD中发挥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PPARα继而增加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A(CPT1A)、酰基辅酶A氧化酶1(ACOX1)等脂肪酸氧化限速酶表达,增加能量消耗和减少肝脏脂质积累。咖啡酸、槲皮素、原儿茶酸等,均被证实可通过调节脂质代谢、抗炎抗氧化、恢复肠道菌群失衡等途径,改善NAFLD。表明蜂胶及其酚类化合物对缓解NAFLD具有良好的作用效果和巨大药物开发潜力。

4 结语

NAFLD发病机制复杂,迄今为止尚未有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有效治疗药物。根据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制定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国内主要采用肥胖病、高血压病、血脂紊乱、糖尿病等疾病药物进行治疗,但这些药物普遍存在效果不佳、肝脏毒性等缺陷。蜂胶作为药食同源滋补品,富含丰富的酚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等成分,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研究表明,蜂胶及其酚类化合物如咖啡酸苯乙酯、阿替匹林C等对缓解NAFLD具有良好的作用效果,可以减少肝脏脂质堆积、缓解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并可以通过调控肠道菌群发挥保肝功效。

然而,目前对蜂胶及其酚类化合物缓解NAFLD的研究仍有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解决。一是,蜂胶成分复杂,具体发挥缓解作用的活性成分未知,多种物质间是否存在协同功效仍待考究。二是,在目前已有的研究中,关于蜂胶及其酚类化合物对缓解NAFLD的作用机制及其代谢通路的研究尚未完全明晰,治疗靶点尚未明确,相关研究领域存在空白。三是,目前应用于此研究的方法相对落后,采用先进的研究方式可全面解析蜂胶成分在体内吸收及代谢等信息,可进一步阐明效用机制。四是,蜂胶及其酚类化合物分析检测技术和产业化提炼技术有待进一步强化。因此,深入探究蜂胶酚类化合物缓解NAFLD的药效成分及其作用机制,对早期预防和治疗NAFLD具有重要价值。

(来源:食品科学,蜂胶酚类化合物缓解高脂饮食诱导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效果及机制研究进展;鲍佳益,于心雨,祝梅斐,卢媛媛,李珊珊,胡福良;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浙江省蚕蜂资源与创新研究重点实验室)

  • 新渔公众号
  • 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 新渔商城
  • 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