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胶是蜜蜂采集的植物树脂与其上颚腺、蜡腺等分泌物及少量花粉混合形成的胶状物质,化学成分复杂,具有抗肿瘤、抗炎、抗氧化、抗病毒、抗菌等药理作用,对多种疾病的治疗具有疗效。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发生在结肠、直肠及其黏膜下层,临床以腹痛、腹泻为主要症状,里急后重、黏液便与便秘交替出现,该病特点为起病缓、反复发作,且有终身复发倾向。对于UC的治疗,西医临床上常用氨基水杨酸、糖皮质激素、硫嘌呤类化合物等药物控制炎症以缓解症状,但停药后易复发,而且长期用药疗效减弱,不良反应增多。基于此,探索多靶点、多通路、安全有效的天然药物已成为UC研究的热点。因此,本文旨在对天然药物蜂胶的药理作用及其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相关机制进行总结分析,为进一步研究蜂胶在UC治疗中的潜在应用价值提供参考。
1 蜂胶的来源
蜂胶是蜜蜂从植物的芽苞、树皮或树干上采集来的树脂与其上额腺分泌物、蜡腺分泌物和少量花粉混合加工而成的一种具有芳香气味的胶状混合物,对蜂巢具有固定和保护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确定了蜂胶的功能与主治:“补虚弱,化浊脂,止消渴;外用解毒消肿,收敛生肌。用于体虚早衰,高脂血症,消渴;外治皮肤皲裂,烧烫伤”。蜂胶作为一种传统的天然药物,使用历史悠久。早在17世纪,蜂胶作为抗菌药物在欧洲被广泛应用。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才开始对蜂胶开展研究。
2 蜂胶的主要成分及药理作用
2.1 蜂胶的主要成分
蜂胶种类繁多,化学成分复杂。迄今为止,蜂胶中被报道的各种成分以酚酸类物质、黄酮类化合物和萜类化合物为主。王雨宵等总结从蜂胶中鉴定出165种黄酮类化合物,99个酚酸类化合物,190个萜类化合物及其他类化学成分,如D-呋喃核糖、D-果糖、D-葡糖醇、蔗糖、D-葡萄糖等糖类成分,5-氧脯氨酸、亮氨酸、缬氨酸等氨基酸类成分,二十烷、1-十八碳烯、三十二烷、五十二烷、二十烷、二十二烷等脂肪族成分,锶(Sr)、钡(Ba)、镉(Cd)、锡(Sn)、铅(Pb)等微量元素,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C、维生素E等维生素类成分。葛怡青等提出蜂胶含有的主要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酚酸类化合物和萜烯类化合物等,其种类与含量主要受到地域、气候、植物源、季节及蜂种等5种因素的影响。
2.2 蜂胶的药理作用
2.2.1 抗肿瘤
蜂胶能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王启海等研究发现蜂胶中的总黄酮对Hepa1-6、A549和SGC7901细胞增殖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Zheng Y等发现蜂胶的抗增殖和抗炎联合作用抑制人类黑色素瘤细胞系A375。Liu X等研究发现杨树蜂胶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SU-DHL-2细胞具有抗肿瘤作用,它是能通过铁下垂途径抑制SU-DHL-2细胞,加速细胞死亡,下调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PLK,影响细胞凋亡。
2.2.2抗炎
宋美洁等用中国蜂胶提取物给予小鼠灌胃,发现其能够显著缓解小鼠急性乳腺炎模型中乳腺组织中炎性细胞浸润,缓解乳腺腺泡结构损伤;可有效抑制脂多糖导致的小鼠乳腺组织中炎症因子(IL-1β,IL-6和IL-10)的释放。王蓓等在脂多糖诱导小鼠巨噬细胞炎症反应实验中发现蜂胶乙醇提取物(EEHI)可通过抑制IκΒα蛋白的磷酸化和NF-κB-p65的激活从而抑制NF-κB转录因子的活性,缓解炎症反应。
2.2.3抗氧化
王启海等发现蜂胶总黄酮具有良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总还原能力强,对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具有较高的清除能力。王蓓等发现EEHI可上调细胞中抗氧化基因HO-1的表达,并通过降低细胞中i NOS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中NO的释放;张硕等研究发现西藏蜂胶对羟基自由基、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脂质过氧化抑制率分别高达96.60%、92.53%和97.01%,这体现了蜂胶具有较强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2.2.4 抗病毒
蜂胶具有抗病毒作用。唐梦旋等研究蜂胶提取物对诺如病毒的作用发现,蜂胶水提物和醇提物具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且醇提物比水提物更好地抑制小鼠诺如病毒和噬菌体MS2。Silva-Beltrán NP等通过体外研究证明了墨西哥棕色蜂胶提取物、巴西绿色和红色蜂胶提取物及其酚类化合物(槲皮素、咖啡酸和芦丁)在预防HCo V-229E感染正常人肺成纤维细胞方面具有抗病毒作用。
2.2.5 抗真菌
蜂胶具有抗真菌作用,在临床进行抗真菌治疗或辅助抗真菌治疗中有较大应用潜力。谭静文等分离到短叶松素、杨芽黄素、白杨素、3-乙酰短叶松素4种黄酮类化合物,通过体外抗真菌检测,明确其均有体外抗白念珠菌作用,且杨芽黄素作用最强。如有研究发现,絮状表皮癣菌、毛癣菌属和小孢子菌属等几种皮肤真菌对蜂胶敏感。贾晓剑也提到蜂胶对引起皮肤病的几乎所有真菌具有抑制作用,可见蜂胶作为真菌引起的各种皮肤感染的替代或辅助治疗具有可行性。
2.2.6提高免疫力
蜂胶具有提高免疫力的功能。赵佩佩等研究发现复方蜂胶提取物可以部分恢复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至正常水平,单一蜂胶提取物组和复方蜂胶提取物组对Con A刺激的脾淋巴细胞具有增殖作用,使免疫低下小鼠的淋巴细胞的增殖恢复至正常水平。喻建辉等经口灌胃给予小鼠不同剂量的汪氏蜂胶软胶囊,发现中高剂量蜂胶(中剂量0.333 g/kg·bw,高剂量1.000g/kg·bw)能显著提高小鼠NK细胞活性,高剂量能显著提高小鼠半数溶血值、抗体生成细胞数、淋巴细胞转化能力。肖炜等也发现蜂胶乙醇提取物有助于刺激NK细胞活化,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3 蜂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
3.1 蜂胶治疗UC效果研究
王静等实验发现UC组大鼠结肠组织结构明显被破坏,炎性浸润,100、200 mg/kg的蜂胶组和柳氮磺胺吡啶组结肠组织明显改善,炎性浸润缓解,可见蜂胶可以缓解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UC大鼠结肠组织的炎症状态。周华等实验研究发现,给予50、100、200 mg/kg浓度蜂胶灌胃,与DSS组比较,治疗组大鼠体质量、结肠长度增加,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结肠组织学评分(HS)均降低。100、200 mg/kg组促炎细胞因子IL-6、IL-9及TNF-α水平因子明显下降。李慧等研究发现,与DSS组相比,蜂胶组大鼠结肠长度增长,结肠组织的结构和形态损伤减轻,肠系膜动脉血管壁变薄,血管壁厚度/管腔半径下降,肠系膜动脉对乙酰胆碱(ACh)介导的舒张反应减弱,肠系膜动脉e NOS活性和NO含量增加,200 mg/kg蜂胶组效果更明显。
3.2 蜂胶治疗UC相关通路研究
3.2.1 e NOS/NO信号通路
一氧化氮(NO)作为一种信号分子,在心血管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如血压调节、血管张力维持等生理活动。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 NOS)作为诱导合成NO的限速酶,主要在血管壁的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e NOS/NO信号通路是位于内皮细胞具有重要调控作用的信号转导通路。
蜂胶能够显著减轻小鼠UC模型中的炎症程度、改善肠道组织损伤,并缓解相关的症状。蜂胶处理还能够恢复肠道屏障功能、降低炎症细胞浸润及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Yang N等通过实验发现蜂胶中主要类黄酮类能够刺激单核细胞分化为内皮祖细胞,能够提高内皮祖细胞的增殖、迁移、粘附、体外成管和NO释放等生物学功能。蜂胶中类黄酮类主要通过PI3K/e NOS/NO信号通路改善这些生物学功能。李慧等通过检测肠系膜动脉中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 NOS)活性和一氧化氮(NO)含量发现,蜂胶组肠系膜动脉e NOS活性和NO含量增加,表明蜂胶能保护UC大鼠肠系膜动脉内皮损伤并改善动脉舒张功能,其机制可能与调节e NOS/NO信号通路有关。
3.2.2 NF-κB信号通路
NF-κB是一类重要的转录因子,负责编码许多促炎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基因的转录,能够通过调节多种炎症细胞的活性和炎症病变的驻留细胞的生存能力,在炎症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炎症因子TNF-α、白介素-1、生长因子、环境污染物、氧化应激等都能够持续激活NF-κB,机体受感染后的炎症反应需要启动NF-κB信号通路,转录一些细胞因子来介导免疫应答,以清除入侵的病原菌。咖啡酸苯乙酯(CAPE)是一种从蜜蜂蜂胶中提取的酚类成分,具有抗炎特性,为NF-κB的特异性抑制剂。有文献表明CAPE抑制炎症相关通路,如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和MAPK,其作用机制是CAPE通过IκB降解和阻断NF-κB与DNA的结合抑制NF-κB易位。Khan MN等研究发现咖啡酸苯乙酯抑制NF-κB通路作为治疗靶点,通过降低促炎介质水平和增强上皮屏障功能,对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具有保护作用。
3.2.3 JAK/STAT信号通路
JAK/STAT信号通路是一条非受体酪氨酸激酶信号转导的通路,它是由多种内源性细胞因子刺激的,广泛参与机体内细胞增殖、代谢、凋亡及免疫调节等过程,对器官的发育和功能有重要影响。Bueno-Silva B等研究发现蜂胶能够降低IL-8、IL-12、单核细胞趋化蛋白、细胞间黏附分子等的水平,调节先天和适应性免疫反应,发挥抗炎作用,是通过JAK/STAT途径下调NF-κB途径。张平等发现蜂胶在体外抑制IL-6诱导的Th17细胞分化,抑制IL-6诱导的信号转导和STAT3的磷酸化,从而抑制促炎细胞因子IL-6、TNF-α的产生,发挥抗炎作用。
综上所述,蜂胶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抗炎、抗氧化、抗病毒、抗真菌等药理作用,对UC模型中的多个信号通路和分子靶点起调节作用。目前关于蜂胶治疗UC的研究都是动物模型试验,还没有临床试验,因此还需更多临床试验的证据支持。蜂胶的潜在应用可能为UC患者提供一种新的治疗选择,但其临床应用仍需谨慎评估和进一步研究。
(来源: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24,36(02) ,蜂胶的药理作用及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 新渔公众号
- 微信扫一扫
-
- 新渔商城
- 微信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