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蜂胶是一种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物质。糖尿病是常见的内分泌疾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引起的血中葡萄糖浓度升高症。本文通过对蜂胶抗菌抗病毒、调节免疫功能、抗氧化、影响体内酶系统等方面的研究,探讨蜂胶对糖尿病的作用机理。(胡福良 玄红专等 2008-12-03)
关键词:蜂胶;糖尿病;作用机理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是由于人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而引起的血中葡萄糖浓度升高,进而糖大量从尿中排出,并出现多饮、多尿、多食、消瘦、头晕、乏力等症状。进一步发展则引起全身各种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威胁身体健康[1] 。糖尿病现已成为继心血管疾病、肿瘤之后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三大杀手。据估计,目前全世界约有糖尿病患者1.2 亿,中国糖尿病人约有3000 万。据WHO 最新数据预测,到2010 年中国糖尿病病人将达到目前的4 倍,亚洲及非洲的糖尿病人将是目前的3 倍,全世界将会有2.4 亿糖尿病患者,因此防治糖尿病已是一项迫不及待的任务[2] 。
蜂胶是西方蜜蜂采集植物树脂,并混入其唾液腺分泌物及蜂蜡、花粉等经咀嚼加工而成的一种粘稠物质。蜂胶的化学成分非常复杂,主要包括黄酮类化合物、芳香酸与芳香酸酯、醛与酮类化合物、脂肪酸与脂肪酸酯、萜烯类化合物、甾体化合物、氨基酸、糖类、烃类化合物、醇和酚类及其它化合物[3,4] 。蜂胶具有抗菌消炎、增强免疫、软化血管、净化血液、抗氧化、抗肿瘤、局部麻醉、促进组织再生等广泛的生物学作用[5-8] 近年来有关蜂胶对糖尿病作用的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均有报道,蜂胶对糖尿病的作用机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蜂胶抗炎抗病毒
研究发现,临床儿童易患疾病中流行性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和柯萨奇病毒B1 和B6 与人类糖尿病有密切关系。柯萨奇病毒主要通过肠道传播引发胰腺炎,导致淋巴细胞浸润,胰岛β细胞坏死。蜂胶中含有多种抗病毒组分,主要是多酚黄酮类物质。Vrijsen 等研究表明,3-O- 甲基槲皮素具有抑制脊髓灰质炎病毒的作用[9] 。Kaul 等观察到槲皮素可降低脊髓灰质炎病毒、流感病毒和呼吸合胞病毒的感染和复制能力[10] 。Guillot 等研究香叶木苷时证实了其对糖尿病BB 小鼠胰腺炎症有提前防止和改善作用[11] 。水飞蓟素的抗胰腺炎作用也被多次证实[12] 。因此,蜂胶对由于病毒引起的糖尿病具有一定的抵抗作用。
2、 蜂胶调节免疫功能
蜂胶能强化免疫系统,明显增强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和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增加抗体产量,调节机体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增强人体抗病力与自愈力[13,14] 。蜂胶的免疫调节活性使其能促进细胞活化和组织再生,对病损的胰岛细胞和组织具有修复作用。刘富海等报道,蜂胶制剂用于糖尿病改善,总有效率94% ,能有效调节内分泌,促进糖代谢,刺激胰岛素分泌,很快降低血糖、缓解症状,认为其与蜂胶的免疫调节作用有关[15] 。
3、 蜂胶抗氧化
大量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体内自由基升高与血糖升高有关,而自由基、脂质过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氧化性的改变参与了糖尿病进一步发展。氧化过程会不断产生自由基,过剩的自由基作用于细胞膜及血液中的脂类物质,形成脂质过氧化物,沉积在细胞膜上,使膜功能丧失,细胞活力下降[16] 。蜂胶作为天然的抗氧化剂,在低浓度时,就有很强的抗氧化能力,能使SOD 活性显著提高,可清除自由基,减少脂质过氧物和脂褐素的生成与沉积,保护细胞膜、增强细胞活力,调节器官组织功能[17] 。
Matsushige 等的研究发现蜂胶的水提液可完全防止链脲霉素(STZ )对胰岛β细胞的毒性损伤,认为蜂胶的清除自由基活性及抑制IL-1 β和NO 的合成活性是其保护胰岛β细胞免受STZ 的毒性作用的主要因素[18] 。Hu 等研究了蜂胶对糖尿病大鼠的血糖水平及抗氧化性的影响,发现蜂胶不仅可以抑制糖尿病大鼠血糖的升高,而且可以调节糖尿病大鼠脂质的代谢,这主要是由蜂胶显著的抗氧化及清除自由基活性实现的[19] 。在咖啡酸苯乙酯(CAPE )对糖尿病大鼠心脏脂质过氧化和抗氧化酶活性影响的研究中,发现糖尿病会使大鼠心脏遭受严重的氧化损伤,而蜂胶的功效成分之一CAPE 有抗氧化功能,可保护其免受氧化损伤,因而减轻糖尿病的继发病症[20] 。 Soto 等实验显示,水飞蓟素能清除自由基、稳定生物膜,对胰岛损伤起保护性作用,降低 MDA 水平,升高血和胰岛的谷胱甘肽水平,同时阻止四氧嘧啶引起的血糖持续升高[21] 。在蜂胶制剂对实验性糖尿病家兔的研究中,显示蜂胶有明显的降血糖效果, 与芍药 - 甘草汤配伍的蜂胶复合制剂降糖效果更佳。认为蜂胶中的多种活性酶和抗氧化活性对恢复胰脏机能起到了有益作用[22] 。
4、 蜂胶清理血液
蜂胶能使心脏收缩力增强,呼吸加深以及调整血压、净化血液、调节血脂。大量研究与临床证实蜂胶对高血脂、高胆固醇、高血液粘稠度有明显调节作用,能提前防止动脉血管内胶原纤维增加和肝内胆固醇堆积,对动脉粥样硬化有防治作用,能有效清除血管内壁积存物,抗血栓形成,保护心脑血管,改善血液循环状态及造血机能[23] 。由于糖尿病常伴随高血脂、高胆固醇,所以蜂胶“血管清道夫”的功能有助于糖尿病的改善。
5、 蜂胶对体内酶系统的影响
5.1 抑制醛糖还原酶
(1) 醛糖还原酶的作用机制
醛糖还原酶(AR )以还原型辅酶Ⅱ(NADPH )为辅酶,是聚醇代谢通路中的关键限速酶。它催化己糖的还原反应,可以将葡萄糖和半乳糖转化为相应的还原产物山梨醇和半乳糖醇,然后山梨醇再在山梨醇脱氢酶的作用下氧化成果糖。山梨醇脱氢酶是聚醇代谢通路中的第二个酶,但是它不能氧化半乳糖醇。因此易在体内导致半乳糖醇的积聚,从而引起半乳糖血症的发生[24] 。当血糖浓度维持在正常生理水平时, AR 并不被激活,在高血糖的生理状况,催化葡萄糖转化为6- 磷酸葡萄糖的己糖激酶被饱和,此时AR 被激活,使体内的葡萄糖转化为山梨醇,但是山梨醇脱氢酶的活力并未成比例的增加,山梨醇又由于自身极性因素不能通过细胞膜,所以在胞内造成山梨醇的积聚[25] 。目前大量研究证实,长期的糖尿病并发症如眼部组织疾病、神经病变、肾脏病变等都与体内山梨醇的积聚有关[26] 。
(2) 蜂胶对醛糖还原酶抑制作用的研究
目前对天然来源的AR 抑制剂的研究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具有抑制活性的化合物主要集中在黄酮类以及与其相关的香豆素类化合物中。Varma 等通过对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测试了其对AR 的抑制活性,陆续发现了槲皮素、栎皮苷、杨梅苷等一系列黄酮类和香豆素类酶抑制剂。毛晓明等证明,黄酮类化合物对醛糖还原酶具有抑制作用,其中以槲皮素效果最好,IC 50 为3.44 ×10 -7 mol/L ,与公认的作用较强的AR 抑制剂Sorbinil (IC 50 为3.38 ×10 -7 mol/L )相近[27] 。蜂胶中含有大量的黄酮类化合物和香豆素,可以推测蜂胶同样可以抑制醛糖还原酶。
5.2 抑制α -葡萄糖苷酶
(1) α-葡萄糖苷酶的作用机制
食物中的淀粉(多糖)经口腔唾液、胰淀粉酶消化成含少数葡萄糖分子的低聚糖、双糖以及三糖,进入小肠,经α- 葡萄糖苷酶作用下分解为单个葡萄糖被小肠吸收。在生理状态下,小肠上、中、下三段均存在α- 葡萄糖苷酶,在服用α-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后小肠上段的吸收可被抑制,使糖的吸收仅集中在小肠中、下段,由于吸收面积减少,吸收时间后延,从而对降低餐后高血糖有益,在长期使用后也可降低空腹血糖,估计与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有关。
(2) 蜂胶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的研究
20 世纪70 年代以来人们研制了一系列竞争性α-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在天然药物中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Yoshikawa 等研究爱神木叶(巴西的一种传统的抗糖尿病天然药物)时发现其有显著的抑制α- 葡萄糖苷酶的活性。进一步分析表明,其降血糖活性成分为数种已知的黄酮醇:杨梅素、4'- 甲杨梅素- 鼠李糖苷、槲皮素、茴香苷和两种新的黄酮醇月桂柠檬素Ⅰ、Ⅱ,这些物质对蔗糖负荷和四氧嘧啶诱导的糖尿病小鼠的血糖升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体外研究也发现,这些黄酮类物质可显著抑制小鼠小肠刷状缘近腔上皮内 α- 葡萄糖苷酶活性,从而延缓了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延迟双糖、低聚糖、多糖的吸收,延迟并减少餐后血糖的升高[28] 。Toshiro 等研究了蜂胶对SD 大鼠餐后血糖的影响,与对照组比较,灌胃SD 大鼠20 mg/kg 蜂胶在2h 内可使血糖值下降38% ,认为蜂胶对α- 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使其具有降糖效果。
6 结语
综上所述,蜂胶降血糖作用的机理主要包括:
(1)通过本身抗炎免疫、抗氧化的特性,部分恢复胰脏机能,使胰岛β细胞损伤得以修复, 功能得到提高。
(2 )蜂胶及蜂胶中所含的一些活性物质, 具有一定的 α- 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
目前对蜂胶降血糖作用及机理的研究涉及血糖变化、葡萄糖的代谢、胰岛素、脂质代谢相关及抗氧化相关等环节, 体现了其多途径、多靶点的综合作用特点。但是大多着眼点停留在对血糖及胰岛素水平的影响上, 而对葡萄糖转运子、受体及受体后水平等方面的研究还较为缺少。深入探讨蜂胶及其有效成分降糖作用机理, 必将对利用蜂胶改善糖尿病起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蒋国彦主编 . 实用糖尿病学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92 ,227~279.
[2] King H, Roglic G. Global status of diabete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international action. In First International Forum for Diabetes Outcome Research. International Diabeter Monitor. 1999, 11: 38-45.
[3] Vassya S, Bankova V. Propolis: recent advances in chemistry and plant origin [J]. Apidologie, 2000, 31: 3-15.
[4] Marcucci M C, Ferreres F, Garcia-Viguera, et al. Phenolic compounds from Brazilian propolis with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J].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 2001, 74:105-112.
[5] Wang, L, Mineshita, S, Ga, I. Antiinflamatory effects of propolis [J]. Japanese Journal of Pharmacological Therapeutics , 1993, 24:223-226.
[6] Marcucci, M C. Propolis: chemical composition, biological properties and therapeutic activity [J]. Apidologie , 1995, 26:83-99.
[7] Arjun H, Banskota, Takema N, et al. Antiproliferative activity of the Netherlands propolis and its active principles in cancer cell lines [J]. Jounal of Enthnopharmacology , 2002, 80:67-73.
[8] Isla M, Nieva M M, Sampietro A, et al.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Argentine propolis extracts [J].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 2001, 76:165-170.
[9] Vrijsen R, Everaert L, Boeye A. Antiviral activity of flavones and potentiation by ascorbate [J]. Journal of General Virology , 1988, 69: 1749-1751.
[10] Kaul S, Meena AK, Sundaram C, et al . Spinal extradural abscess following local steroid injection [J]. Neurol India , 2000, 48:181-187.
[11] Guillot R, Ogneva V, Hadjiisky P, et al. Effect of long-term treatment with a purified micronized flavonoid fraction on pancreatic mononuclear cell infiltration in diabetic BB rats [J]. Pancreas , 1998,17:301-308.
[12] 朱铉, 郑哲洙, 崔京浩 . 水飞蓟素及其制剂的研究进展[J].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01, 20(3): 47-49.
[13] Arjun H. Banskota, Yasuhiro T, et al. Recent progress in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 of propolis[J]. Phytother Res , 2001, 15: 561-571.
[14] Burdock G A. Review of the biological properties and toxicity of bee propolis (propolis) [J]. 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 , 1998, 36: 347-363.
[15] 高海琳, 刘富海 . 蜂胶在糖尿病综合改善中的作用[J]. 北京医学, 2000, 22(2): 115-116.
[16] 陈时宏 . 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作用及其构效关系[J]. 海峡药学, 1998, 10: 4-6.
[17] 黄河胜, 马传庚 , 陈志武 .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中国中药杂志, 2000, 25: 589-592.
[18] Matsushige K, Basnet P, Hase K, et al. Propolis protects pancreatic -cells against toxicity of streptozotocin (STZ) [J]. Phytomedicine , 1996b, 3: 203-209.
[19] Hu Fuliang, Hepburn HR, Xuan H, et al. Effects of propolis on blood glucose, blood lipid and free radicals in ra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J]. Pharmacol Res , 2005,51:147-152.
[20] Huseyin O, Nurten O, H. Ramazan Y, et al . Effects of caffeic acid phenethyl ester on lipid peroxidation and antioxidant enzymes in diabetic rat heart[J]. Clinical Biochemistry , 2005, 38: 191-196.
[21] Soto C P. Prevention of alloxan-induced diabetes in the rat by silymarine [J]. Comp Biochem Physiol C Pharmacol Toxiocol Endocrinol , 1998, 119: 125-129.
[22] Wang NZ, Li D. Effect of combined propolis-ethanol-extract and Shaoyao-Gancao-tang on blood sugar levels in rabbits with alloxan induced experimental diabetes [J]. Asia Pac J Clin Nutr. 2004,13:S66.
[23] 史满田 . 蜂胶降血粘度浓缩液(96315 )对自由基过氧化脂质及血粘度的影响[J]. 中国养蜂, 1998, 49: 33-34.
[24] 左联,姚天爵 . 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和糖尿病并发症[J]. 国外医学药学分册, 1999, 26: 217-222.
[25] Song HP, Han XY, He Y, et al. Activities of aldose reductase, ATPases, and nucleotide concentration of erythrocyte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J]. Chin Med J . 1991, 104: 818-824.
[26] 宋惠萍, 韩秀云 . 高血糖与醛糖还原酶的激活[J].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1994, 19: 521-523.
[27]毛晓明 . 槲皮素等中药提取物对醛糖还原酶的抑制作用[J]. 中国中药杂志, 1993, 18(10): 623.
[28] Yoshikawa M , Morikawa T , Matsuda H , et al. Absolute stereostructure of potent alpha-glucosidase inhibitor, Salacinol, with unique thiosugar sulfonium sulfate inner salt structure from Salacia reticulata [J]. Bioorg Med Chem , 2002, 10(5): 1547-1554.
[29] Toshiro M, Sumi E, Tomoko F, et al . Strong Antihyperglycemic Effects of Water-Soluble Fraction of Brazilian Propolis and Its Bioactive Constituent, 3,4,5-Tri-O-caffeoylquinic Acid [J]. Biological & Pharmaceutical Bulletin , 2004, 27: 1797.
- 新渔公众号
- 微信扫一扫
- 新渔商城
-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