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对蜂胶药理作用的研究。大量研究表明,蜂胶具有增强免疫功能、抗氧化、抗菌、抗病毒、抗癌、降血脂等作用,被誉为“天然药物”。
【作者】 郭芳彬
【关键词】蜂胶 药理作用
蜂胶是蜜蜂从植物的新生枝条、叶、芽或树皮等组织上采集的树脂状分泌物,附在后足飞回蜂巢,巢中的其他蜜蜂接过此脂,继续咬嚼,混入蜂蜡和唾液分泌物中的酶而成的一种粘胶物质。蜜蜂用蜂胶加固巢脾,填补蜂巢缝隙与孔洞,密封已被螫死而不能清除出巢外的敌害防止其腐败。蜂胶的成分比较复杂,已鉴定出300多种化合物,其中黄酮类化合物71个,芳香酸与芳香酸脂类化合物95个,氨基酸25个,醛与酮类化合物17个,脂肪酸与脂肪酸酯50个,萜类化合物19个,甾体化合物6个,糖类化合物9个,烃类化合物25个,醇、酚类和其他化合物24个[1]。还有多种维生素和30多种常量和微量元素等。蜂胶是植物药用成分的高度浓缩物,它所含的药用成分之多,浓度之高是药用植物无法相比的。因而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已引起众多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和关注,并成功地在临床上应用于多种疾病的防治,被誉为“天然药物”。
一、免疫增强作用
蜂胶对机体免疫系统具有广泛的作用,既增强体液免疫功能,又促进细胞免疫功能。对胸腺这一免疫系统的中心器官,可促进产生大量的T细胞(胸腺细胞);对脾脏这一免疫器官能促进产生大量淋巴细胞,有丰富的B细胞,可分泌特殊性抗体;对骨髓、淋巴结等整个系统产生有益的影响。蜂胶既能促进机体增加抗体产生,又能增强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和自然杀伤细胞活性,提高机体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的免疫功能。所以,人们称蜂胶为天然免疫功能促进剂。
Kaivalkina(1967)给家兔每日服用蜂胶乙醇提取物干物2.4mg/kg的水乳剂,与对照组相比较,蜂胶有明显地增高血清丙种球蛋白的效应。Giurgea等 (1981)用蜂胶乙醇提取物每日20mg喂养21日龄的雏鸡,15天后发现血中丙种球蛋白和总蛋白含量增加,游离氨基酸减少,证实了蜂胶具有同化作用和增强免疫的效应。Scheller等 (1988)研究表明,蜂胶提取物可以增加动物脾脏指数及脾细胞的溶血空斑形成细胞数量,从而增强B淋巴细胞的功能。Dimov等 (1991)研究报道,蜂胶提取物能增强免疫机能和丙种球蛋白的活性,增加抗体产量,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他们1992年研究还证明,蜂胶提取物可以激活巨噬细胞,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日本的斩井等(1993)报道,蜂胶能活化小鼠体内的巨噬细胞,能抑制结肠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能控制癌细胞向肺转移的概率在60%以下。新井成之等(1994)通过体外试验证实,当蜂胶浓度为0.03—1.0mg/ml时,能显著提高小鼠巨噬细胞的各种功能(细胞粘滞、原生质延伸、巨噬细胞能动性和吞噬作用),能显著地增强脂多糖刺激的吞噬细胞、肿瘤细胞坏死因子、白介素-1和干扰素的生成作用[2]。I vanovskaN等(1992—1995)对蜂胶的机体体内免疫调节作用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发现:苯乙烯酸和咖啡酸对红血球溶解有良好的抑制作用,无论对机体损伤造成的免疫功能低下还是本身原有的免疫功能缺乏都有很好效果;对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的免疫调节主要是提高巨噬细胞的活力,增强其吞噬功能。尤其是蜂胶水相提取液更能充分发挥蜂胶的免疫调节功能[3]。Reniga等(1996)研究报道,老年病人口服蜂胶提取物,可使体内抗体合成和免疫细胞吞噬率明显提高[2]。
陈尚发(1997)报道,蜂胶水溶液按0.5ml/kg.d、5.0ml/kg.d、15.0ml/kg.d,给小鼠灌胃1个月后,结果表明,高剂量组:明显增强刀豆球蛋白A(ConA)诱导的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与对照组比较P<0.01 ;明显增强二硝基氟苯 (DNFB)诱导的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DHT) ,与对照组比较P<0 .01 ;明显提高小鼠血清溶血素 (抗体积数 )含量 ,高剂量组78.9± 5.27,对照组64.5± 4.20 (P<0.01) ;明显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功能和碳廓清能力,与对照组比较P<0.01。高春义等(2000)通过动物实验,观察蜂胶提取物对移植了S180 肉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表明蜂胶提取物能使胸腺/体重比值增大(P<0.05 ),白细胞(WBC)维持正常水平,脾细胞杀伤肿瘤细胞能力增强(P<0.05 )。栾金水等 (2000 )的研究表明,蜂胶能增强免疫抑制模型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 (P<0.05 ),增加胸腺指数 (P<0.05 ),但脾指数改变不明显。于晓红等(2001)采用氢化考地松免疫功能低下鼠模型(HC小鼠模型 ),观察蜂胶乙醇提取液(EEP)对HC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EEP能够改善免疫功能低下小鼠的体液免疫功能,增强抗体形成细胞的功能活性,提高溶血素的含量 ,并可使之恢复正常水平;能增强HC致免疫功能低下小鼠的M吞噬功能[4]。
二、抗氧化作用
利用氧是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特征,没有氧,生命活动就不能进行,人类维持生命主要依靠人体摄取的食物在体内发生氧化作用所产生的热量来维持。但在氧化过程中机体内会不断产生活性氧和自由基,一般认为许多老年病、癌症、放射性损伤、药物中毒和紫外线所致的皮肤老化都与活性氧和自由基相关联。蜂胶是公认的天然抗氧化剂,它含有丰富的抗氧化作用的黄酮类化合物、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E、维生素C及微量元素锌、硒等物质 ,因而具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研究证明,蜂胶在0.01%— 0.05%的浓度下即具有很强的抗氧化能力,并能使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显著提高。
Kaczmarek等(1982)研究结果证明蜂胶提取物可以作为脂肪和油类稳定剂中的抗氧化剂。Yanishlieva等(1984)实验证明,在猪油中加入1%或5%的蜂胶可明显抑制氧化作用,猪油中加入蜂胶乙醇提取物的浓度在0.004%—0.09%范围内,则氧化稳定性与其浓度成正比。Scheller等 (1986)用60Co产生的6Gν的γ-射线照射小鼠进行试验,给雄鼠腹腔注射蜂胶的乙醇提取物,未注射的对照组小鼠在12周内死亡,而实验组小鼠一直存活,白细胞计数、脾中血小板的生成能力恢复正常,实验证明蜂胶中存在有抗氧化剂和自由基清除剂。KRol等 (1990)通过蜂胶乙醇提取物抑制过氧化氢的氧化作用来评价蜂胶的抗氧化作用,结果表明氧化反应被蜂胶乙醇提取物抑制,0.13mg的蜂胶乙醇提取物最大抑制作用为86%,随着蜂胶乙醇提取物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维持在这一水平,而用0.04mg的五羟黄酮(如槲皮素)即可达到这一抑制水平。Miic等(1991)实验证明蜂胶所含白杨素、杨芽黄素、高良姜素、良姜素及异戊二烯咖啡酸酯在1%的摩尔脂质浓度下就可抑制脂质过氧化。Fascual等(1994)研究表明,浓度分别为5mg/L、9.5mg/L的两种古巴蜂胶乙醇提取物能使黄嘌呤氧化酶催化反应中生成的过氧化物所产生的50%化学发光现象受到抑制[5]。
刘富海等(1997)研究证实,蜂胶提取物可以使小白鼠体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提高。蜂胶组剂量为0.8g/kg时,SOD为97.37± 14.78ng/ml,而对照组为66.41±17.51ng/ml(P<0.01)[2 ]。乞永艳等(2000)以猪肉、猪油、核桃仁和色拉酱等较易被氧化的底物为试材,研究了蜂胶浓度对其抗氧化作用的影响。结果发现,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其抗氧化作用随蜂胶浓度增大而增强,蜂胶含量为0.05%、0.1%、0.5%、1%和5%时,第20天时,油炸核桃仁的过氧化值分别为0.28%、0.23%、0.14%、0.11%和0.07%,而对照组样品在第8天时过氧化值已超过0.25%,达到0.29%。试验结果还表明对于油炸核桃仁,0.1%的蜂胶乙醇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是相同浓度二丁基羟基甲苯(BHT)的1.5倍;在色拉酱中,蜂胶的抗氧化作用表现得更明显,测定常温贮存8个月的色拉酱的过氧化值,对照样品为0.24%,0.05%BHT处理的样品为0.22%,而用0.05%、0.1%蜂胶处理的样品过氧化值为0.026%和0.019%,远远低于对照样品和BHT处理的样品[6]。
三、抗菌作用
蜂胶中含有大量黄酮类、芳香酸、脂肪酸及萜烯类化合物,具有广谱抗菌作用。
前苏联喀山兽医学院早在1947年首先研究蜂胶乙醇提取物100μg/ml浓度时对39种细菌和39种植物致病真菌的抑菌作用。结果证明蜂胶对25种细菌,20种真菌有抑制作用,其中革兰氏阳性细菌和抗酸菌对蜂胶提取物最敏感。这一结果经美国Lindenfclser(1967)的研究得到进一步证实。Cizmarik等(1976)用琼脂平板法加入0.1%—1.0%蜂胶浸提液对15种127个供试菌株的最低抑制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都对革兰氏阳性有明显的抗菌效用。Meresta(1985)测试了75种菌株对蜂胶提取物都很敏感,蜂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10mg/ml,最低杀菌浓度为120mg/ml。哥兰奇和戴维 (1990)在细菌平板培养中测定,表明蜂胶70%乙醇浸液(蜂胶膏)有抑制对新青霉素已产生抗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进一步研究发现,蜂胶膏在浓度为 3mg/ml时,能完全抑制球菌和革兰氏阳性杆菌。杜布罗夫斯基等人(1991)研究指出,蜂胶具有良好的抗菌性,特别是抗革兰氏阳性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链球菌、绿色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白喉棒状杆菌 ,也有抗真菌活性 ,如感染皮肤表皮的小孢子菌和癣菌。伊藤纪久夫等人(1994)指出,蜂胶中具有抗幽门螺杆菌 (革兰氏阳性细菌,为胃炎、十二指肠溃疡的主要诱发因子)的物质[7]。Nto-nodo等人(1994)研究证明,2.5ug/ml的蜂胶提取物可使细菌细胞膜、细胞壁、细胞质结构变化,造成溶菌现象[2]。SatoT等(1999)研究了蜂胶对引起胃癌的幽门缠绕杆菌的作用,发现蜂胶液能杀死幽门缠绕杆菌。HegaziAhmedG等(2000)研究欧洲产蜂胶的抗菌活性,发现德国产蜂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表现出高抗菌活性;奥地利蜂胶抗白色念珠菌效果好;法国蜂胶对各种细菌都有抑制作用,但效果不如德国和奥地利蜂胶好[3] 。
贺天笙等(1980)用蜂胶乙醇浸液对14个菌种100株进行了抗菌试验,证明蜂胶对革兰氏阳性细菌抗菌效用高;还发现蜂胶对革兰氏阴性的脑膜炎球菌、不凝集孤菌和致病性嗜盐菌亦有较强抗菌作用。戴淳等(1996)研究表明,蜂胶酊对产黑色素类杆菌群、口腔炎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灭效果极显著,对具核酸杆菌、乳杆菌和真杆菌效果显著,对黑色消仑球菌亦有效。王银龙和程文显等(1996)实验证明蜂胶对牙周疾病的致病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尤其是对主要致病菌产黑色素类杆菌 (ATCC25845)的抑菌浓度相当于0.1%甲硝唑。杨更森等(1998)用蜂胶对主要致龋齿(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进行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表明抑菌作用明显,其效果明显优于金银花、厚朴等7种有抑菌作用的中草药。张伟等(1998)研究表明 ,蜂胶对食品中常见致病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伤寒沙门氏菌0.8%,志贺氏菌0.8%,魏氏梭菌0.8%,肉毒梭菌0.4%,蜡样芽胞杆菌0.1%,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0.4%,金黄色葡萄球菌0.4%。蜂胶浓度越高,抑菌率越高。梁郁强等(1999)用蜂胶进行体外抑菌试验,表明蜂胶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张天宝等(2000)将10%蜂胶乙醇液按1:6加水稀释后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15分钟,杀灭率均为100%;按1:2加水稀释对白色念珠菌作用20分钟,杀灭率为99.96%—99.98% [4] 。
四、抗病毒作用
蜂胶是天然抗病毒物质,对多种病均有良好的效果。研究表明,蜂胶中的黄酮醇 (高良姜精、莰非醇、栎精等 )、黄酮 (柯因、芹菜素、藤黄菌素和柚木柯因 )、黄烷酮 (松属素和异樱花亭 )、酚酸及咖啡酸衍生物等均有抗病毒作用。
Shevchenko等 (1971)报道,蜂胶乙醇浸液对A型流感病毒不仅在体外有灭活作用,在给小鼠接种流感病毒前2小时,用5%蜂胶乙醇溶液滴鼻或雾化吸入亦可抑制病毒的繁殖且无毒性反应,但对已感染的小白鼠再给蜂胶滴鼻未见治疗效果。Jucu等(1976)报道,他们给16-189小白鼠经鼻接种流感病毒APR8,以1%蜂胶二甲亚砜液(二甲亚砜含量为10%)做腹腔注射后证明,对病毒感染有保护作用;他们还发现用10LD50流感病毒感染实验鼠24小时以后,隔天腹腔注射蜂胶液0.2ml、0.4ml,或口服蜂胶液0.5ml共3次,呈现有治疗效用。Crisan等(1976)曾用VR3株I型单纯疱疹病毒(HSV)人胚细胞组织培养实验证明,5%蜂胶提取物有明显抗病毒活性。Belozerova(1997)报告 ,蜂胶水溶液和水 -乙醇乳浊液能抑制伪狂犬病毒在鸡胚尿囊腔中繁殖。Fahmy等(1988)报道,用埃及产蜂胶的水浸提液和乙醇浸提液,从0.1%、0.4%、1.0%、1.5%和2.0%加入改良的MS培养基内,在含蜂胶的培养基中培养20天或30天后,马铃薯S病毒、Y病毒、M病毒和X病毒受到抑制,乙醇浸提液比水浸提液效果更好。戴白奇等人(1990)的研究表明,蜂胶中的柯因和莰非醇对抑制不同类型的胞疹病毒 (单纯胞疹病毒、1型和2型胞疹病毒、1型TK-胞疹病毒、1型牛胞疹病毒、人日冕病毒、牛日冕病毒、2型腺病毒、2型环形病毒等)的复制有很强的活性;栎精和柯因也能降低各型胞疹病毒、腺病毒和日冕病毒的感染率。Amoros(1992)进行蜂胶体外抗病毒实验,证实蜂胶对单纯疱疹病毒和疱疹性口腔炎病毒外壳具有杀灭作用 ;还证明蜂胶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繁殖的抑制作用较强,而腺病毒敏感性较差。立藤智基等(1993)研究巴西产蜂胶的抗病毒作用,确认蜂胶乙醇浸提液能抑制疱疹性口腔炎病毒(VSV)、1型单纯疱疹病毒 (HSV-1)、猴病毒-40 (SV-40)和日本血凝病毒(HV)在细胞培养中增殖[5]。徐诚等(1995)用蜂胶酊在鸡胚中作抑制流感病毒的实验研究,结果证明蜂胶酊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且优于板兰根对照组。
研究表明:咖啡酸苯乙酯对抗疱疹病毒有效,蜂胶的其它成分有抑制腺病毒和流感病毒的作用。尽管产自世界各地的蜂胶样品其成分和黄酮类化合物、咖啡酸苯乙酯的含量存在很大差异,但是其抗病毒能力相同。最近的一项蜂胶抗病毒研究是针对引起人类免疫机能缺乏的病毒(艾滋病病毒)。试验以90位患有生殖器疱疹(HSV类型2)的病人为例,用加拿大蜂胶与无环鸟苷软膏、安慰剂组作对比试验,治疗10天内,蜂胶组显现出较快的治愈速度和较高的治愈率(蜂胶组80%,24/30;无环鸟苷组47%,14/30;安慰剂组40%,12/30;P=0.0015)。蜂胶组的阴道细菌重复感染率降低55%,而无环鸟苷组和对照组则无变化[8] 。
蜂胶不但有抗病毒作用,而且还有复方增效作用。Eilipic等 (1976)报道,蜂胶和蜂王浆如果单独使用,要较高浓度才有抗病毒效应。如果将蜂胶、蜂王浆和蜂蜜适当配合使用,抗病毒作用十分明显,对牛痘病毒、疱疹性口腔炎病毒 ,特别是对流感病毒A十分有效。
五、抗癌作用
蜂胶中含有丰富的抗癌物质 ,如黄酮类化合物的槲皮素、山奈素、高良姜素、芹菜素、木樨草素、蜜桔素、鼠李素、草黄素、桑黄素、儿茶精、福橘素等 ;萜烯类化合物中的多种倍萜类、二萜类和三萜类等化合物 ;多糖物质中的甙类物质 ,尤其是B1-3葡聚糖;萘醌类化合物中的木脂素;酯类化合物中的咖啡酸苯乙酯、异戊二烯酯等及其他化合物的天然组合,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赋予了蜂胶很好的抗癌作用。
Derevici等(1965)用蜂胶乙醇提取物通过体外培养观察蜂胶对艾氏腹水癌细胞的影响,证明蜂胶乙醇提取物对癌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Derevici和Soru(1972)观察了蜂胶乙醇水乳剂在小鼠体内对艾氏腹水癌细胞有抑制作用。Hiadov等(1980)测定了不同溶剂蜂胶提取物对人鼻咽癌和子宫颈癌细胞系的细胞毒性作用,指出蜂胶乙醚提取物显示最强的抑制癌细胞生长的作用。Grunberger等(1988)研究结果证明,咖啡酸苯乙酯能抑制人乳腺癌和黑色素瘤,对结肠癌细胞系也有同样强烈的抑制作用。Kandaswami等 (1991)研究报道,某些多甲氧基类黄酮具有抑制癌细胞生长的作用 ,这种物质在很低浓度下(2-8ug/ml)就能抑制人的扁平细胞癌(HBT43)细胞系的增生。日本国立预防卫生研究所松野哲也博士(1991)研究证明,蜂胶中的二萜类等化合物对肿瘤具有特异性杀伤作用,癌症患者在服用蜂胶后,不仅癌细胞可以消失,而且能减轻化疗、放疗引起的副作用。他还在人的肝癌细胞培养实验中,加入从蜂胶中分离的双环二萜类化合物,约7小时后,癌细胞开始变化,两三天后,癌细胞死亡。同时还证明,这些物质对人子宫癌和淋巴癌细胞 ,也表现出同样的杀伤作用。铃木郁功等 (1996)研究了蜂胶水溶液及其不同组份对小鼠艾氏腹水癌的抑制作用,对接种艾氏腹水癌细胞的小鼠,每只注射400μg蜂胶水溶物,连续注射34天,癌细胞抑制率高达85%,6只小鼠中有3只小鼠的肿瘤完全消失;每只小鼠每天注射200μg蜂胶组份1,连续注射34天,癌细胞抑制率高达93.2%,6只小鼠中有4只小鼠的肿瘤完全消失;给小鼠注射蜂胶组份2,癌细胞抑制率为83%,6只小鼠中有1只小鼠的癌细胞完全消失[2],KimotoTetsuo等(1998)指出蜂胶提取液中的3,5—二异戊烯-4-苯丙烯酸具有抗菌活性,对人和鼠类的恶性肿瘤起到细胞毒素作用,可以明显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最后导致肿瘤细胞死亡[3] 。
任峻娥等(1992)用2.5%、3.75%两种浓度的蜂胶丙二醇注射液对肉瘤180(S180)和艾氏腹水癌(EC)进行体外培养,结果表明蜂胶对S180、EC细胞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9]。许正鼎等研究了不同浓度蜂胶液对体外培养胃癌、肝癌细胞株的影响,结果表明蜂胶溶液浓度在1:500、1:1000和1∶2000时,对胃癌MGC细胞有较好的抑制作用,1:500和1:1000浓度自48小时即有明显的抑制作用,72小时始各浓度对胃癌细胞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蜂胶液浓度在1:500、1:1000和1:2000时,自24小时始即有明显抑制肝癌BEL细胞的作用,一直持续至120小时。高春义等(2000)通过整体动物实验,将昆明小鼠移植S180肉瘤,观察蜂胶提取物抑制肿瘤的作用,结果表明蜂胶提取物的抑瘤率为27.74%,与环磷酰胺合用时抑瘤率为50.32%,比单用蜂胶提取物及环磷酰胺分别提高22.58%和9.03%(P<0.05),并能减轻环磷酰胺所致的骨髓造血功能抑制,使血液中白细胞维持在正常水平(P<0.01) [4]。
六、降血脂作用
高血脂是冠心病、脑血栓、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 ,蜂胶有降血脂作用 ,可以抗高脂血症。Lgarashi等(1993)对喂饲富含胆固醇饲料的大鼠各加喂0.1%异鼠李素、鼠李素或槲皮素 ,进行14天实验观察 (每组大鼠5—6只 ) ,证明这3种黄酮醇均有降低血清胆固醇效应。4组大鼠血清总胆固醇含量由对照组的2270mg/L± 330mg/L分别降为1950mg/L±150mg/L、1970mg/L±120mg/L和 1850mg/L± 190mg/L,P<0.05。对喂饲无胆固醇饲料的大鼠各自加喂这三种黄酮醇进行10天实验观察 (每组大鼠4—5只 ),呈现肝脏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降低效应:对照组大鼠肝脏总胆固醇含量82mg/L± 1mg/L,0.1 %异鼠李素组75mg/L± 3mg/L,0.2%鼠李素组76mg/L± 1mg/L,0.2%槲皮素组74mg/L±2mg/L,P<0.05 ;对照组大鼠肝脏甘油三酯含量227mg/L±10mg/L,0.2%异鼠李素组192mg/L± 6mg/L,0.2%鼠李素组192mg/L± 6mg/L,P<0.05[5]。
吴碎文等(1997)报道,蜂胶口服液(总黄酮>300mg/L)具有调节血脂,对抗血脂升高的作用。取大鼠40只,以普通饲料喂饲5天后,取血测血清甘油三酯、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的正常值后,随机分为四组,每组10只。按剂量设计分别为低 (0.85ml/kg)、中(1.71ml/kg)、高(5.0ml/kg)剂量组及对照组,同时各组均喂饲高脂饲料,连续30天后,复查各项血脂指标。实验结果表明,对于饲喂高脂饲料的大鼠,同时经口给予不同剂量的蜂胶口服液,可对抗鼠血甘油三酯、胆固醇含量的升高:对照组甘油三酯1.74mmol/L± 0.4 4mmol/L,胆固醇2.38mmol/L±0.44mmol/L;低剂量组甘油三酯1.20mmol/L± 0.23mmol/L ,胆固醇 2.04mmol/L± 0.17mmol/L ;中剂量组甘油三酯1.32mmol/L± 0.24mmol/L ,胆固醇 1 .89mmol/L± 0.12mmol/L ;高剂量组甘油三酯1.28mmol/L± 0.33mmol/L,胆固醇1.73mmol/L± 0.41mmol/L。低、中、高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 ,均有显著差异 (P<0.05 )。苏州医学院朱道程、李景祥等在《三种剂量蜂胶片治疗高脂血症319例的临床疗效》总结报告指出:“蜂胶治疗高脂血症不论是大(口服蜂胶片2.7g)、中(口服蜂胶片1.8g)剂量组,还是小剂量组(口服蜂胶片1.2g)均有疗效,治疗前和治疗后的血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均有非常显著差异,P值为<0.01、<0.001,即蜂胶确有降脂作用“。[5]
七、局部麻醉作用
蜂胶制剂局部用于口腔科、五官科疾病和人体创伤能迅速止痛 ,提示蜂胶有局部麻醉作用。前苏联从20世纪50年代就使用蜂胶乙醇溶液作为口腔科的麻醉剂。普罗克波维奇等(1956,1957)指出,蜂胶水提取液是良好的局部麻醉剂,可用于眼科,其浸润作用相当于普罗卡因,而其效果比可卡因好。4%蜂胶乙醇加水稀释到0.25%,可使兔子眼角膜完全麻醉,作用时间长达1小时,其麻醉力是可卡因的3倍,普罗卡因的52倍。将0.03%蜂胶乙醇加到0.25%普罗卡因中,可使普罗卡因的麻醉力增加14倍[7]。
沈胜利等(1986)采用豚鼠皮内丘疹法进行浸润麻醉实验,还用兔角膜法进行表皮麻醉实验,都证明蜂胶具有一定的麻醉作用,并能维持一定时间。0.25%蜂胶酊的麻醉作用略低于1%普鲁卡因,但蜂胶浓度高于0.25%时,其麻醉作用并不递增,王南舟(1991)以蟾蜍离体神经法实验证明,蜂胶丙二醇浸液能迅速有效地阻滞神经兴奋的传导,提示蜂胶丙二醇浸提液传导麻醉作用出现快,麻醉时间至少半小时以上[5] 。
八、其他作用
研究表明,蜂胶除具有上述药理作用外,还具有调节血糖、抗炎镇痛、抗溃疡、抗疲劳、促进组织再生、保肝等作用。随着国内外对蜂胶研究的不断深入,蜂胶新的药理作用还会不断被发现,其药用价值将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蜂胶在医疗保健中也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郭伽等.蜂胶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J].中国养蜂2000(2):17—18;(3):21—22.
[2]刘富海等.神奇蜂胶疗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3]李英华等.蜂胶抗癌功效成分及功能性食品开发[J].中国养蜂2001(6):26—28.
[4]李雷等.蜂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蜜蜂杂志,2001(12):5—6.
[5]房柱.蜂胶[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6]乞永艳.蜂胶抗氧化作用研究进展[J].蜜蜂杂志2000(12):3—5.
[7]黄文诚.蜂胶的化学成分和生物学活性[J].蜜蜂杂志1998(7):12—14.
[8]耿纯译.蜂胶的药用价值[J].中国养蜂20002(2):40—41.
[9]任峻娥等.蜂胶对实验肿瘤细胞培养作用的观察[J].蜜蜂杂志1992(9):3—5.
- 新渔公众号
- 微信扫一扫
-
- 新渔商城
- 微信扫一扫
-